言论,究竟几斤几两?
钱思雯
《中国意见书——百位著名学者国是论衡》一书中囊括了诸多著名学者对民主与自由、制度与文化、社会与民生等各类问题的思考,他们用理性的头脑、犀利的笔锋、浓烈的感情,畅谈国是,针砭时弊,担当起社会与民族的脊梁。
这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呼声,他们呼唤言论的自由传播,他们期待宽容的政治智慧,他们表达深刻的忧患意识。他们站在时代的尖端,凝望社会的各个角落,透过一个个社会现象来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他们笔锋犀利、文辞深刻,用语言文字承担着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
除却公共知识分子掷地有声的话语外,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也日益增强。当微博这一新兴媒体出现后,每个最微弱的个体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以最平等的身份发表言论、传播信息、接受观点,实现最基本的言论自由;每个最微小的呼声都可以通过一次次的转发千万倍的放大;每个最平凡的人都可以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对国家与社会的深深思考。当信息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事件的真相再也无法被粉饰与掩盖,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时,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得到彰显,言论的力量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平台,在信息的公开、传播、交流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事件发生后的一切动态均于第一时间发布在这一平台上,信息以最纯粹、最原生态的方式得以传播,普通民众的声音在微博上得以无限放大,无数声音在这里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持着整个救援工作,转化人力物力的有形支援。我们在媒体上听到的,不再仅仅是政府的官方说明,也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我们还听到了普通民众的声声呼唤。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平等的机会被聆听、被关注,群众的话语权日益增强,彰显出言论的强大力量。
伏尔泰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启蒙思想家对言论自由的经典表述。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这是对言论自由最朴实的解读。在所有自由当中,言论自由最为重要,它是所有其他自由的前提,没有言论自由,其他自由便不存在,至少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因为言论自由还是一种政治性权利,乃一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是民主政治得以开展并维持的前提。没有言论自由,人们就不可能对政府官员的所作所为提出意见和批评,公共信息也得不到充分交流和传播。在信息模糊闭塞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对事件的真相进行各种揣测,流言迅速传播带来不断扩散的恐慌,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与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此外,言论自由还直接维系着社会的道德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是在不断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政府的公信力也是在一次次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对信息的公开与披露不断维持的。
在言论自由的实现过程中,亦有相当的约束与限制条件,例如对隐私权的保护即是对言论自由的限制。然而,适当的限制只能是出于对其他权利与价值的保护,而不是单纯的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自由,就是使限制成为例外。面对当今社会的各类思潮,我们所能做的,绝不是强制沉默,相反,要相信群众的甄别能力,只有在各类言论的撞击声中,才能揭露谬误,获得真理。
布兰代斯法官曾经说过:“畏惧孕育着压制,压制孕育着仇恨,而仇恨威胁着政府的稳定;安全之路在于自由讨论、伸张不幸并提出解救的机会……他们相信公共讨论中的理性力量,并避免使用最糟糕的武力形式——法律——来强制沉默。”公共知识分子用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文的关怀、对时事的敏感来时刻敲响社会的、政府的警钟,普通民众亦可在柴米油盐中表达对民生问题的切身体会。作为一个宽容的、理性的政府,要充分保障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要相信公共讨论中理性的力量,相信通过意见的自由表达、观点的自由讨论、情绪的自由释放,言论自由会展现出强大的正面力量,指引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Everyone has a right to his opinions。
行文至此,一言以蔽之,言论之重,千钧矣;言论之用,万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