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廉政文化
何 为 无 知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5-05-14 10:36:29 打印 字号: | |

何 谓 无 知

(法警大队   顾国)

 

 

《后汉书 杨震传》:大将军邓骘闻其闲而辟之,举茂才(即秀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幕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上述《后汉书 杨震传》记载的,实际上是中华典故“四知金”。其讲述的是: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自幼刻苦读书,通晓经史,被人家称为“关西孔子”。他从事教学二十多年,不肯去当官。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有贤才,下令征召他,选拔为茂才,四次升迁,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他到郡上任时,途经昌邑,以前杨震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任昌邑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揣着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您,您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王密回答说:“深夜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知道的!”王密惭愧地走了。后来杨震调到涿郡当太守。他为人公正廉洁,不接受别人的私自拜请。他的子孙们吃的是粗茶淡饭,外出也不乘车。老朋友和长辈劝杨震为子孙们置办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我要做一个清白吏,让世人称我的子孙为清白吏子孙,我把这种传统留给后代,还不是最丰厚的遗产么!”

好一个“何谓无知!”,我们的一些“贪官”就是没有多多问问“何谓无知?”。他们除世界观发生了问题以外,都存在着侥幸心理。原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原院长石成军在其忏悔录中就是这样说过:“我感到职务犯罪的人都有侥幸心理,这是一种害死人的心理”。真是存在这种“无人知晓”的侥幸心理,贪官们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贪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例如,原浙江省高院专职委员童志兴,在其忏悔录这样说:“我的违纪犯罪的心理历程经过了五个阶段,也可称为‘五部曲’。第一步,是收下下级法院送的土特产心安理得,收其他人土特产有顾虑。第二步,是对土特产能安然接受,对收受烟酒有压力。第三步,是收烟酒无所谓,对收受财物有压力。第四步,是对收受财物能接受,但对收受现金有压力。第五步,是收受小数额现金无所谓,对巨额现金有压力,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敢收了。”这些忏悔,从反面告诫我们,反腐倡廉要从细微处放起,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反对腐败、倡导廉洁,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国家工作人员,都应牢记党的宗旨。做任何事情都应扪心自问一下,这样做是否符合群众利益?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是否符合党的利益?特别是面对一些诱惑时都应摒弃任何侥幸心理,多问问“何谓无知”?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保持共产党的本色,清正廉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常熟市法院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