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午后,泡了杯茶,选了个舒服的姿势,打算静静看一看《红色家书》这本书。但是刚看了没几页,我就放下了茶杯,坐端正了,我觉得读这本书,必须以端正的态度和神圣的心态。
这本书,简简单单的红色封面,没有华丽的色彩和插画,没有吸引人眼球的照片,但是读来,却字字扎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无论是何时,家书总是承载着亲情、爱情与友情,是人情感的寄托。《红色家书》里的家书,更是特殊,这些家书,有的是走向战场之前写给父兄,有的是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鼓励亲友,有的是慷慨就义前夕留给爱妻父母的绝笔,有的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仍不忘以笔为剑……每一封信,都有国仇家恨的背景,都有生离死别的愁绪,更有信仰坚定、不畏流血的豪情壮志。这些家书,长短不一,文风迥异,但是它们穿越了烽火年代,经过数十载岁月的洗礼,保留至今,现在捧在我的手中,让我读来,心潮跌宕,眼中含泪。
八路军战士冯庭楷赴战场前,给母亲写了一封信: “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乎哭。你看,疆场上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他当时写下这些话,是要怎样的意志与决心,才能跟母亲说“万一我战死呢”,他明知道母亲看到这样的信,会怎样地痛苦与绝望,但是正是这样一封简单的书信,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一名普通战士,强忍思念亲人之痛,无私无畏奔赴为人民而战的战场的决心。半年后,冯庭楷便英勇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
“我最亲爱的文妹:昨晚冒雨曾寄你一信,因为要自己去寄才放心,所以一双括括(呱呱)叫的纱鞋,弄得一塌糊涂了!但只要你能收到那封信(第二号),却也值得……我的心爱!我跑了一天,趁此刻空闲,才给妹妹写信,或者此刻妹妹亦在那儿写信,亦可未知……别后思量,才愈觉得聚首时之乐,聚首时一举一动之可贵。”这是王一飞在中秋节前夕写给妻子的信,信中他称呼妻子为“文妹”,絮絮说了生活中的小细节,回顾了两人在一起的甜蜜,抒发了离别后的思念,诗情画意,让人仿佛忘记了战争的硝烟。
家书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至亲骨肉间的贴心话,脉脉温情在信札笔墨间荡漾。读书间隙,我抬起头来,阳光温暖洒满庭院,六岁的儿子,手里拿着玩具枪,嘴里发出“突突”的声音,在葡萄架下躲躲闪闪,兀自玩着游戏;婆婆已经早早淘好了米,正坐在小板凳上摘菜,时不时抬头看一眼满院奔跑的孙子;先生与我一样,捧着一本书,看得仔细……
我突然觉得,《红色家书》的红色封面,仿佛是鲜血染就的。书中的作者,如你我一样,本来都是平凡的人,有家人,有爱人,有子女,他们肯定也向往平凡幸福的生活,安静富足的日子。可是,处在那样的时代,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实现在我们眼中平凡简单的小日子,有多少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才换得这大地阳光灿烂,才使我们现在过上的幸福生活。
合上书,我闭上眼睛,陷入深深的思考。品读《红色家书》,不仅让我加深了对先烈的敬仰,更学会了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如毛主席在写给远在苏联学习的儿子的信中,建议孩子们要“趁着年纪尚轻,多学习自然科学,少谈些政治。”毛主席认为:“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以自然科学为辅”。这种观点,对今天的我们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品读《红色家书》,我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净化,工作热情更是得到激发。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共产党员,不仅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而且始终要追求和谐、健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更要明白,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利,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才能使得先烈们得以安息。
读《红色家书》,让我心里久久回响一句话:勿忘历史,珍惜当下。